#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

# 原子核组成

原子核由质子 § 和中子 (n) 组成。质子和中子称为核子。

# 原子核的电荷和质量

ZAX\Large_{Z}^{A}X

XX:元素符号

ZZ:核电荷数(核内质子数)

AA:核素的质量数(核子数)

uu 原子质量单位

1u=1.660566×10271u=1.660566\times 10^{-27}

质子质量

mp=1.672631×1027kg=1.007276um_p=1.672631\times 10^{-27}kg=1.007276u

中子质量

mn=1.6749286×1027=1.008665um_n=1.6749286\times 10^{-27}=1.008665u

# 原子核的形状和大小

原子核平均半径:r=r0A13r=r_0A^{\frac{1}{3}}

核半径参量:r0=1.2fmr_0=1.2fm

核质量密度:在一切原子核中,ρ\rho 近乎相同,\rho=2.29\times10^{17}kg\cdot m^

#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

质子和中子都有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,其矢量和总角动量,称之为核的自旋。自旋量子数均为 1/2。

# 核力

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

核力的特征

  1. 核力是比电磁力强得多的强相互作用力,主要是吸引力。
  2. 核力是短程力,核子间距离小于 10-15m 时才明显。
  3. 核力与核子带电状况无关。
  4. 核力具有饱和性。
  5. 核力的本质:核子之间交换 π 介子的交换力。

# 原子核的结合能

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该原子核的核子的质量之和,它们之间的差额称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.

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,它们之间的核力作用使体系能量降低,从而释放出能量,相应质量减少了。

结合能:由质子和中子形成原子核时所放出的能量。

Δm=[Zmp+(AZ)mn]m\Delta m = [Zm_p+(A-Z)m_n]-m

ΔE=Δmc2\Delta E=\Delta mc^2

平均结合能:平均结合能越大,原子核越稳定。

E0ˉ=ΔEA,A是原子核的质量数\bar{E_0}=\frac{\Delta E}{A},A是原子核的质量数

# 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

# 天然放射性

α 衰变:从核中放出 a 粒子的过程,带正电的氨核

β\beta 衰变:核中放出电子的过程

γ\gamma 衰变:从核中放出光子的过程,α\alpha 衰变或β\beta 衰变后形成新核时辐射出来的。

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转变成另一种核而同时放出射线,这种变化叫放射性衰变

# 放射性衰变规律

t 时刻样品中有 N 个核,在dtdt 时间内有dNdN 个发生衰变

dN=λNdt-dN=\lambda Ndt

λ\lambda:表征衰变快慢的常数

t=0,N=N0N=N0eλtt=0,N=N_0\\N=N_0e^{-\lambda t}

半衰期τ\tau:原子核衰变到N=N02N=\frac{N_0}{2} 所需的时间

12N0=N0eλτ,τ=ln2λ\frac{1}{2}N_0=N_0e^{-\lambda\tau},\tau=\frac{ln 2}{\lambda}

放射性活度: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,单位:贝克勒尔BqBq

A=dNdt=λN=λN0eλtA=A0eλt=A0×2tτA=\frac{-dN}{dt}=\lambda N=\lambda N_0e^{-\lambda t}\\ A=A_0e^{-\lambda t}=A_0\times2^{-\frac{t}{\tau}}

起始活度

A0=λN0A_0=\lambda N_0

# 核反应与核能的利用

# 核反应

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发生的改变过程叫做核反应

#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

重核分裂

把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,天然放射性元素就在自发地进行重核分裂

轻核聚变

在高温下,使轻核聚合而放出大量能量的反应成为热核反应

12H+12H24He+01n_1^2H+_1^2H\to_2^4He+_0^1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