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因特网的组成

端系统(主机):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称为端系统,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分组交换机的网络连接到一起。

通信链路由不同的物理媒介组成。物理媒介包括同轴电缆、铜线、光纤、无线电频谱;链路的传输速率以 ** 比特 / 秒 (bit/s,或 bps)** 度量。

分组交换机常见的类型有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,路由器常用于网络核心,链路交换机常用于接入网。

分组:发送端将数据分段,并为每段加上首部字节。

类比:分组–卡车,分组交换机–交叉口,通信链路–公路,端系统–建筑物

因特网服务供应商 ISP:端系统通过 ISP 接入因特网,每个 ISP 自身就是一个由多台分组交换机和多段通信链路组成的网络。各 ISP 为端系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入,同时也为内容提供者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;因特网把各处的端系统互联,所以为端系统提供接入服务的 ISP 也必须互联。ISP 是因特网的硬件

因特网标准:由因特网工程任务组(IETF)研发,IETF 的标准文档称为请求评论(RFC),RFC 定义了 TCP、IP、HTTP 等协议。

协议: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顺序,以报文的发送 / 接收或其他事件所采取的操作。

# 网络边缘

# 主机(端系统)

# 接入网

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边缘路由器的网络

相对骨干网络,接入网往往是传输速度的瓶颈

家庭接入网

  • 数字用户线(DSL)
    • 使用 DSL 时用户的本地电话公司也是它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 (ISP)
    • 每个用户的 DSL 调制解调器使用现有的电话线与位于电话公司的本地中心局中的 **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(DSLAM)** 交换数据
    • 用户一侧:使用一个分频器把到达家庭的数据信号和电话信号分隔开来,并将数据信号转发给 DSL 调制解调器
    • 本地中心局中:DSLAM 把数据和电话信号分隔开
    • 不对称接入,上行和下行速率不同

  • 电缆因特网接入–混合光纤同轴(HFC)系统

    • 因为该系统既应用了光纤也应用了同轴电缆,所以被称为混合光纤同轴系统

    • 利用有线电视公司现有的有线电视基础设施

    • 使用电缆调制解调器、电缆调制解调器端接系统(CMTS)

    • 不对称接入

  • 光纤到户(FTTH)

    • 有源光纤网络(AON),本质上是交换以太网
    • 无源光纤网络(PON)
      • 每个家庭有一个光纤网络端接器(ONT)
      • ONT 由专门的光纤连接到邻近的分配器,该分配器把一些家庭连接到一根共享光纤,该光纤再连接到本地电话和公司的中心局中的 ONT,该 ONT 提供光电信号的转换,经过本地电话公司路由器与因特网相连

  • 5G
    • 采用波束成形级数,数据以无线方式从供应商的基站发送到家中的调制解调器,由一个无线路由器与该调制解调器相连

企业接入

  • 以太网:使用双绞铜线与一台以太网交换机相连
  • WiFi:基于 IEEE 802.11 技术的无线 LAN 接入

# 物理媒介

分类:

导引型媒介:光缆、双绞铜线、同轴电缆

  • 双绞铜线:最便宜且最常用的导引型传输媒介,无屏蔽双绞线(UTP)常用在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网络中,即局域网中
  • 同轴电缆:被用作共享媒介
  • 光纤:长途导引型传输媒介,特别是跨海链路

非导引型媒介:在无线局域网、数字卫星频道中传播

各网络接入技术使用的物理媒介:

HFC:光缆和同轴电缆

DSL、以太网:双绞铜线

移动接入网:无线电频谱

# 网络核心

即由 互联 因特网端系统 的 分组交换机链路构成的 网状网络

# 分组交换

  • 分组:将长报文划分成较小的数据块,固定长度的数据段。每个分组都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传送
  • 存储转发传输:仅当路由器已经接收完该分组的所有比特后,它才能开始向出链路传输该分组
  • 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
  • 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:在分组的首部包含目的地的 IP 地址;每台路由器有一个转发表,用于将目的地址映射为输出链路,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动设置这些转发表
  • 资源不预留,不预先确定分组的传输路径

# 时延的计算

如果忽略传播时延:总时延=(n+m1) =(n+m-1)\ * 1 个分组的传输时延

# 电路交换

  • 在端系统间通信会话期间预留了端系统间沿路径通信所需要的资源

  • 频分复用(FDM)、时分复用(TDM)

    • FDM:在电话网络中频段的宽度通常为 4kHz,频段的宽度称为带宽。
    • TDM:其时域被分割成帧,在每个帧中有 4 个时隙,一条电路的传输速率等于帧速率乘以一个时隙中的比特数量。eg:如果链路每秒传输 8000 个帧,每个时隙由 8 个比特组成,则每条电路的传输速率是 64kbps。

    例:从主机 A 到主机 B 发送一个 640 000bit 的文件需要多长时间?假如在该网络中所有链路使用具有 24 时隙的 TDM,比特速率为 1.536Mbps。同时假定在主机 A 开始传输文件之前,需要 500ms 创建一条端到端的电路,它需要多久发送文件?

    每条链路的传输速率:1.536Mbps / 24 = 64kbps

    文件传输时间:640kb / 64kbps = 10s

    总时间:10s + 0.5s = 10.5s

    注意:该传输时间与链路数量无关:端到端电路不管是通过 1 条链路还是 100 条链路,传输时间都是 10s

# 网络应用的通信模型

客户 / 服务器模型(C/S)

  1. 客户:使用服务者
  2. 服务器:提供服务者

对等模式(P2P)

所有主机同时承担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双重身份

混合模式

# 分组交换网

#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

  • 节点处理时延
  • 排队时延
  • 传输时延:将所有分组的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
  • 传播时延:传播速率接近光速可近似忽略

# 计算机网络中的吞吐量

瞬时吞吐量:从主机 A 到主机 B 发文件,主机 B 收到该文件的速率就是瞬时吞吐量

瓶颈链路的传输速率:主机 B 收到 F bit 的文件,以速率 Rs 到达路由器,以速率 Rc 离开路由器,那么吞吐量是min(Rs,Rc)min(Rs,Rc),传输文件的时间为F/min(Rs,Rc)F/min(Rs,Rc)

吞吐量不仅取决于沿着路径的传输速率,而且取决于干扰流量

#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

# 因特网的协议栈

  • 应用层
  • 运输层
  • 网络层
  • 链路层
  • 物理层

# ISO/OSI

  • 应用层
  • 表示层 :允许应用程序解释数据的含义,如加密、压缩、特定机器的数据描述方法
  • 会话层:提供了数据交换的同步、定界、建立检查点和恢复的能力
  • 运输层
  • 网络层
  • 链路层
  • 物理层

# 基本概念

实体:实体是任何可以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硬件和软件进程,通常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型

对等体:不同机器上包含对应层的实体称为对等体

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

  • 语法,即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
  • 语义,即需要发现何种控制信息,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如何应答,定义收发双方需要完成的操作
  • 同步,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
服务:为保证上层对等体能够互相通信,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功能

\color{red}

服务原语:网络相邻层之间进行交互的时候需要交换的一些必要指令

服务访问点(SAP):同一系统中相邻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

协议数据单元(PDU)对等层次上 传送数据的单位

服务数据单元(SDU)层与层之间交换数据的单位

网络体系结构:层和协议的集合

协议栈:一个特定的系统所使用的一组协议